
走過巴黎的大街小巷,
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香榭麗舍大道的名店,
也不是各條裝飾華麗橫跨賽納河的小橋,
而是街邊的露天茶座。
趁著友人們瘋狂購物的時候,
我便坐在一間露天茶座喝咖啡。
這間茶座面積不大,室內放了兩張小木圓檯,
牆上掛滿了巴黎舊街道的照片。
還有七十年前店主祖父開設這咖啡店的舊照。
幽暗的燈火配著低沉沉的女歌手的爵士樂曲,
令人忘掉煩囂。
茶座的收費分兩種——室外與室內。
室外的收費比室內高。
大概歐洲的空氣比較貴吧。
準沒錯,巴黎很多咖啡店都沒有空氣調節,
坐在戶外享受陽光與清新空氣比在室內來得舒適。
另外,歐洲國家放閒的日子不多,
所以人們都找緊機會與陽光來一個擁抱。
客人都不介意坐在露天的地方享用咖啡,
那怕街上的人對他們評頭論足。
有三數知己坐著閒談,
有急忙經過的上班人坐下喘息一番,
也有百無聊賴的好事者(如筆者)坐在街邊看看風景也看看人。
為什麼中國沒有這樣的一些露天茶座供人品茶呢?
曾經讀過一篇文章,作者將西方人與中國人作人比較。
他說西方人大多熱情奔放,
他們善於對別人表達自己的情感。
這是一個外向型民族。
英國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遠征美國應許之地,
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,
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從印度帶回巨大財富回國
及麥哲倫遠征到菲律賓群島。
西方國家向外擴張,看看殖民地便略知一二。
相反中國人已經熟知一種觀念︰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。
天下之大也盡在中國的版圖之內,沒有所謂疆界之分。
假如已經擁有一切,還有什麼理由要向外征服呢?
另中華文化老子莊子的思想都是教人修心的。
佛教的『禪』也曾幾何時成為主導思想。
這一切交織出中華人民的一種特質。
天人合一,與大自然互惠互存。
或許像我們這一類內向型民族不喜歡
在大街小巷當著別人面前一邊品茶,
一邊思考人生吧。
其實露天也好,陋室煮茗也好;
什麼外向型民族也好,內向型民族也好;
咖啡也好,中國茶也好;
人確實需要停下來,找一些喘息的空間,
給自己思考一下人生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